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清代書法史專題研究
STUDIES OF CALLIGRAPHY HISTORY OF CHING DYNASTY 
開課學期
95-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傅 申 
課號
ARHY7027 
課程識別碼
141 M08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樂學館205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傅申
清代書法史專題研究(碩博士班)
課號:141 M0810
藝術史研究所
2000年3月23日修訂


授課大綱

本課程以研二學生為授課對象,於每週三下午2時至下午6時在資料室或故宮博物院上課。本課程為選修,學程一學期,3學分。

清代書法繼明末的發展直至清末將近有三百年的歷史,前半期基本上是帖學傳統的承續;後半期則碑學大興,書風丕變。期間書人眾多,興衰起伏,可待深入探究的問題不在少數,本課程將引導學生如何作專題研究,在清代可以作研究討論的諸如:明清之際的書風如何傳承,吳派書風之沒落、清初之帖學風尚,康熙與董其昌書風之因果關係,館閣體之形成,碑學之興起與篆隸書之復興,清末的書壇碑帖兼行與顏體之復興等等 。

除了運用文獻、書論、及影印或照相圖版等資料外,本課程注重實跡的目驗,從第一手資料做起,因此將經常利用故宮博物院的世界一流資源作為訓練和學習的場所。配合展覽、課程的進度具有相當的彈性和機動性,注重啟發,培養獨立之研究的能力和精神。

本課程之校外教學亦配合故宮博物院及其他相關院館之書法展覽以及民間書畫拍賣展覽進行實物訓練,以期學以致用。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A.
1)楊家駱,《清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90.2)。
2)楊家駱,《近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90.2)。
3)徐利明,〈明清書法的潮流轉向及其書史意義〉,《書法叢刊》,30,1992-2。
4)《明清高僧書法》,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5)王岡,〈清早期書論大勢〉,《書法研究》,1990.2。
6)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台北︰藝術家,1991)。
7)西林昭一,〈清代的書法流派〉,《藝術家》,19︰6,1984.11。
8)王壯為,《書法叢談》(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
9)傅申,《以翰墨為佛事---明清近代高僧書法展》(何創時,1995)。
10)傅申,〈明末清初的帖學風尚〉,(何創時,1996)。
11)傅申,〈王鐸及清初北方收藏家〉,《朵雲》,1991-1。
12)李秀英,《王鐸書風研究》(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1991)。
13)劉正成,〈王鐸書風評傳,《中國書法全集---王鐸》。
14)鄭廣榮,〈台閣體和館閣體書法〉,《文物》,1974︰4。
15)劉夜烽,〈館閣體淺議〉,《書法研究》,44,1991︰2。
16)徐建融,〈館閣體辨〉,《書法研究》,44,1991︰2。
17)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北美館,1993)。
18)應成一,〈碑學與帖學〉,《書法研究》,1980︰2。
19)侯開嘉,〈清代碑學的成因及碑帖論戰的辨析〉,《美術史論》,1988︰2。
20)王淵清,〈對清代碑學的成因及其文化意義的現代解釋〉,《書法研究》,1994-2。
21)吳兆璜,〈漫談清代的篆書〉,《書譜》,4︰6,1978。
22)祝遂之,〈清代篆書藝術試析〉,《浙江美術學院論文選》,1991。
23)Lothar Ledderose(雷德侯),《清代的篆書》,1970。
24)王冬齡,〈清代隸書簡論〉,《浙江美術學院論文選》,1991。
25)智龕,〈清代隸書的遞演與發展〉,《書法》,1980.5。
26)王岡,〈乾嘉道的碑學新聲〉,《書法研究》,1990-3。

B.
1)劉江、謝啟源,《傅山書法研究》,1995。
2)陳振濂,〈從比較學的角度論傅山〉,《書譜》,91、92,1990。
3)吳連城,〈傅山及其書論〉,《書法》,1985.1。
4)白謙慎,〈十七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山西的學術圈對傅山學術與書法的影響〉,《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998。
5)徐志興,〈傅山書法美學初探〉,《美術史論》,32,1989-4。
6)《傅山研究論集》(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編,1985)。
7)林鵬,〈傅山書法論〉,《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1993。
8)傅申,〈石濤書法研究〉(見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一書)。
9)白謙慎,〈清初金石學的復興對對八大山人晚年書風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 12︰3,1995春。
10)徐利明,〈李北海與八大山人的書法〉,《書譜》,68,1986.1。
11)何傳馨,〈清代隸書名家鄭簠〉,《故宮文物月刊》,92,1990。
12)胡藝,〈鄭簠年譜〉,《書法研究》,40輯,1990︰2。
13)少亨,〈沈荃父子與清初的書法〉,《書譜》,13,1976。
14)黃惇,〈康乾時期的揚州書壇、揚州八怪與徽商〉,《書海觀瀾》(香港中文大學,1998)。
15)梅萼華,〈乾隆四書家〉,《書譜》,3︰5,1977。
C.
1)袁繼先,〈揚州八怪書法藝術特點的探索和反思〉,《書法研究》,1990-2。
2)《揚州畫派書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3)席臻貫,〈劉墉翰墨志〉,《書法》,16,1981.1。
4)王冬齡,〈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書譜》,68,1986.1。
5)李萬才,〈評清代書家王文治及其快雪堂偶然書〉,《書法叢刊》,27。
6)〈鄧石如特集〉,《書論》,24,1988。
7)李淑卿,《伊秉綬書法之研究》(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8)李淑卿,〈伊秉綬的書法特色〉,《故宮文物月刊》,5︰1,1987.4。
9)金學智,〈伊秉綬大隸的審美特徵〉,《美術史論》,1990-3。
10)蔡崇名,《包慎伯之書學思想及書法研究》(台北︰華正,1991)。

D.
1)藏伽,〈錢南園的書法〉,《書譜》,32,1980.2。
2)《何紹基二百週年論文集》(台北︰中國書法學會)。
3)余思穎,《何紹基的碑學書法成就及地位》(台大藝研所碩士論文,1997)。
4)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的石鼓文》(台大藝研所碩士論文,1998)。
5)梅墨生,〈何紹基書法理論與書法創作〉,《美術史論》,1994-2。
6)〈趙之謙專輯〉,《書法》,1982.5。
7)王冬齡,〈趙之謙的書法篆刻藝術〉,《書法》,26,1982.9。
8)補舊居士,〈翁同龢與瓶廬〉,《書譜》,32,1980.2。
9)葉碧苓,〈楊守敬對日本書法的影響〉,《1995書法論文選集》。
10)蘇友泉,《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1995)。
11)林春鵬,〈略論康有為尊碑的思想淵源〉,《書法研究》,1991-2。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